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別人總會覺得我們在夢想,的確我們是在夢想,但也先要有夢,才能夠築夢,而我們的一生不也就是一個不斷夢想和築夢的旅程…… 珍惜生命中的際遇 知福而惜福 勇於為主作一個夢 築夢而踏實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親愛弟兄姊妹平安
當一個產品或是一個機器要正式投入市場之前,有一個很重要關口,就是要做出廠前的品管測試,當合標準之後,就會貼上或是印上一個測試合格的標籤,也就是這產品是符合設計與使用的要求。其實我們人不也是如此,之前不也要先經過駕駛考試,通過基本要求測驗之後,才能拿到正式開車上路的駕照。
而在路加福音4:1-13當中,當主耶穌要開始他的事奉之前,聖靈也是引導他進入曠野,除了四十天透過禁食、獨處與禱告來預備自己之外,更是經歷來自魔鬼的試探。這三個代表性的試探,如果從人性角度來看,其實是非常難以拒絕。其一,用與身俱來的神力來使石頭變成食物,在相當飢餓的處境中,看似合理。其次,得著萬國榮華的慾望,是人人都想要,只要立場稍微妥協向魔鬼屈膝就能輕易得著,看似有強力吸引。最後,從聖殿頂跳下來證明自己的身分,即可馬上向眾人彰顯出自己的不凡,看似相當快捷與說服力。然而,再多合理的吸引力,終究不是屬神的途徑。今天在我們身邊,魔鬼向我們施展同樣手法,而我們也都從自我出發,用各樣理由把他合理化,但卻忽略了,對屬於神兒女的我們,我們不應從自我,而是要從神的途徑來面對。主耶穌單單注目於父神,尋求父神的旨意與帶領,因此,他經過了考驗,但願我們也能效法。不要忘記,魔鬼試探再多,也有其限制,用完了就只能摸摸鼻子離開,而尋求神給予我們的力量,卻是沒有限制的。
「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路加福音4:13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親愛兄姊妹平安
或許我們有出國的經驗,當要出入關口的時候,都會被要求拿出旅行證件、甚至要拍照以及掃描指紋等等的生物識別,若沒出國的經驗,我們也有許多的類似的場合,例如考高考之前,要和對準考證;打電話到銀行要詢問有關帳戶,就要核對一堆和我們個人有關的資料訊息等等,而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驗明正身,確認這是真實本人,而不冒名頂替的,才可以做符合身份要做的事。說到驗明正身,就聯想到路加福音3:21-38,主耶穌要準備開始履行他道成肉身使命前的一段事蹟記錄。
當眾人接受施洗約翰的悔改洗禮之時,主耶穌也讓約翰為他施洗,但他的受洗有別於其他人,耶穌這個洗禮卻是帶來向人揭示祂是誰以及身份的宣告。當主耶穌從水里上來之時,聖靈不但如同鴿子從天降在祂身上,甚至有來自天上聲音宣告耶穌是被喜悅的愛子,這是直接從神而來的驗證。接著路加從人的角度做複查,雖然從當時人的眼中看耶穌,是一個平凡約瑟的兒子,但是若從家譜追本溯源一路查究回去,最震撼的結果,耶穌就是「神的兒子」。這個結論顯示出耶穌在平凡外表中的不平凡真實身份。然而耶穌這樣的不平凡的身份,也改變了所有透過信靠祂、歸入主名下的你和我,在平凡的世人外表中,我們都是屬於從神而生的兒女不平凡真實身份,這是出自於神親自的應許,更是追溯於耶穌基督永生生命本源。今日的世界用各樣的手段要模糊我們的身份,好叫我們迷失自己,然而,願神用祂自己的方式向我們驗明正身,好讓我們認清這寶貴的身份,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路加福音3:22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相信我們都有過被人讚賞或是肯定某些成就的時候,當然當下心裡一定很高興,過去的努力終於有所結果。然而,這些讚賞或肯定,很多的時候也會言過其實,可能是誇大或是其實他們只看到外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我們對這樣的追捧還是很興奮,甚至連自己都蒙蔽了眼睛自覺了不起,所有功勞都往自己身上攬,但往往這個都是開始走下坡的起點。我們稱這樣的情況,就是不守本位、不認清自己的驕傲與心虛。這就聯想到聖經路加福音3:15-20,從施洗約翰身上,可以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榜樣。
當眾人看到約翰這樣與眾不同的影響力,甚至連稅吏、兵丁都回應這悔改的呼聲之時,他們懷著期待,猜測約翰是否就是他們一直所期待的基督,也許這也是出自於對約翰的肯定,但約翰卻沒有因而竊奪了神的工作,以及混淆了他自己的身份與使命,並謙卑地告訴他們,他不是基督,有一位能力更大的,才是真正帶來救贖源泉的基督,他自己的使命只是為那位「比我更有能力」的主作預備,只專注為主鋪路,勇敢講述真理,甚至不怕觸怒當時的掌權者希律。反觀我們自己,是否有像約翰的那種謙卑?還是常常在成就中迷失了自己?求主幫助,在生活中,無論我們達到什麼高度,都應該謙卑,認識到真正的源頭與力量來自於神。我們的才幹和恩賜是為了更好地榮耀祂,而不是彰顯自我。每個人的角色不同,我們不需要與別人比較或爭奪榮耀。重要的是忠於神的呼召,專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讓神在我們生命中彰顯祂的旨意。
「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路加福音3:16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曾有幾次向人傳福音,尤其是那些信民間信仰,詢問他們為何信,過年過節、初一十五上供,他們總是說不出所以然,只是說就是家裡過去這樣傳下來,反正多拜就多有保佑,我們會歸類這是一個不求甚解的傳統信仰。然而,如果我們反思自己,我們現在也是有不少這樣的傳統性基督徒,特別是從小就去慣教會,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縱然,人是習慣去了教會,以參加一些活動,縱然沒有去,一旦表格要填寫宗教欄,還是會填寫基督教,然而,是否同樣是一個不求甚解的信仰?這就聯想到路加福音3:2-14施洗約翰對當時傳統是猶太人的信仰挑戰。
施洗約翰在曠野傳道,呼籲人們悔改並接受洗禮。他所強調的,就是信仰不是靠遺傳,而是每個人都要有與恩典相稱的行為與生活。也就是真正的信仰需要個人的回應和行動,而不是僅僅依靠家族或傳統。信仰不是一個被動的狀態,而是一個需要積極回應的過程,不能僅僅因為出生在一個基督徒家庭或參加教會活動就認為自己是信徒,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做出決定,並在生活中實踐信仰。
當然,這個前提,就是我們要有真正的悔改的經歷,個人與神之間有個人性的領受救恩,先要有真正的生命,才能由內而外活出真正的生活,不然充其量,只是靠外在行為功德的裝飾,卻沒有真正的內涵。而在這個基礎上,首先,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信仰是否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還是已經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比如,我們是否在工作中誠實守信,是否在家庭中關愛他人,是否在社區中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其次,我們需要檢視自己的動機。我們的行為是否出於對神的愛和感恩,還是僅僅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或利益。真正的信仰行為應該是出於內心的轉變,而不是外在的壓力或期待。最後,我們需要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成長。信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地檢視自己的行為,並尋求改進。通過禱告、讀經和參加團契來增強自己的信仰,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加福音3:8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有一句話說權力能讓人腐化,的確,綜觀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是多而又多,在還沒有權力之前,滿有理想與抱負,而且清廉與謙遜,當一旦擁有了權力之後,發現過去的初衷,在現實與慾望的驅使之下,逐漸被吞噬。而在聖經中的許多英雄人物,無論是士師、掃羅王、大衛王...等等,同樣有這樣的問題,難怪所羅門王在傳道書4:13-16,從一個權力週期的循環中,精闢點出這一個晚節不保的感嘆。
這裡用老年人與少年人做一個對比,老年王自恃擁有的財富、權力而跋扈不肯聽取諫言,導致失去人心。至於那位少年人,雖出身貧寒,但確有謙卑與智慧,願意聆聽接受忠告,因而深得人心,至終受到眾人愛戴而取代那位老年王成為新王。然而,在結語,卻有一句,「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似乎表達要進入權力轉換的週期,雖沒有說明原因,相信經文是讓讀者去反思為何有這樣的反轉。其實,這老年王曾經也是少年王,他也是曾被擁戴,而這少年王是否也是如此,當擁有權力之後,步上老年王的後塵?或許我們並非是國家領袖,但我們常常很有機會成為別人的領導、上司,無論是在教會、在公司,甚至在家裡,我們都會成為帶領者,因此,要常常自省,求神幫助我們,謙卑與堅持從神而來美善的信念與價值,常回初衷,以致晚節有保。
「他所治理的眾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無數;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4:16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敬上
每逢到了聖誕節,有許多的教會都會演聖誕劇來慶祝,其中最博得眾人青睞的莫過於天使向牧羊人報大喜的信息以及牧羊人去到馬房朝見耶穌的橋段。除了這演員角色眾多之外,讓小朋友演這些動物,實在是非常可愛。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是演那些在地上爬著的羊,長大一點,就演牛、演馬,再大一點上了中學,就扮演牧羊人或天使,到了青年或成年,就很可能升級演約瑟與馬利亞,相信這對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弟兄姊妹並不陌生。然而,這橋段之所以受歡迎,百演不厭,不單單是充滿著可愛的角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那種親民、接近普羅大眾的親和力。
從路加福音2:1-20中,我們可以想想,也許按社會現實,像這樣特別、偉大的人物要出現,應該是要向那些君王、貴冑顯要來報信並有盛大的排場,然而在這裡卻我們感受到,神是眷顧那些草根、甚至只能在野外隨走隨處的牧羊人,當天使報信宣告出:「我報給你們大喜信息,是關乎萬民的」,這群牧羊人就是這萬民的代表,不但他們被眷顧、被喜悅,同時也承擔傳遞這份帶有榮耀、平安以及神喜悅的使命。今日我們就如同這群牧羊人,神的愛沒有距離與隔閡的臨到我們這一群卑微的人,我們是否也能像這群牧羊人一般,用單純的信心以及立即的行動去回應、去經歷主耶穌,並且向人來述說神在我們身上美善。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加福音2:10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每當我們早上起來迎接清晨曙光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感受是什麼?是睡眼惺忪打忙著今天的日程,還是意識到又有一次機會,讓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故事中寫下新的一章。
在路加福音一67-80中,我們看到了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他的話語充滿了對上帝應許的確信,即使在生命中經歷了許多試煉和挑戰,甚至是在最黑暗、看似沒有希望的時刻,主耶穌的光也會照進來,如同一盞明燈,引導祂的百姓穿越黑暗,走在平安的道路上,並帶來新的希望和方向,也正是這份光,讓我們能夠在生命的旅途中保持堅定和勇敢,並且在每一步都感受到神的同在和指引。
不單這樣,從預言他兒子施洗約翰的命運和使命中進一步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帝賦予的特殊角色和目的。施洗約翰的使命是成為預備主耶穌第一次來的先驅,而對於因著被耶穌基督救贖的我們來說,我們同樣為著主耶穌第二次再來預備道路。無論我們的角色多麼微小或平凡,仍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尋找那些小小的機會,去實踐信仰,去展現對神的愛,並影響我們周圍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光和希望的使者,用生活見證神的恩典,並在日常之中為主預備道路,寫下新的篇章!
「孩子啊!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備他的道路。」--路加福音1:76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有一位媽媽在一個傳統市場挑菜,有別於其他人,她專門就是挑選哪些葉子有破洞,旁邊同樣也在挑菜的媽媽就問她:「大家都是挑那葉子又大、又好看的蔬菜,你幹嘛專挑那些人家不要的。」這位媽媽就回答:「這些破洞就是被蟲吃過,這就代表沾上的農藥比較少,對身體比較健康。」
在路加福音一57-66中,撒迦利亞選擇了神所指示的「約翰」,而不是遵循傳統選擇家族中常見的名字。他的選擇可能看起來不合常規,但卻顯示了對神旨意的忠誠。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面臨著是否遵循傳統或人的意見的抉擇,而當神的旨意與人的期望不一致時,我們應該勇敢地選擇神的道路。這樣的選擇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孤單,甚至遭受誤解,但最終會帶來更大的祝福。
當撒迦利亞的嘴巴被打開,他立刻讚美神,他的生活和周圍的人都被主的同在所改變,他們感到驚奇和敬畏,因為他們看到了神在他們中間的作為。相同的,當我們經歷神的應許和作為時,即使在困難和挑戰中,我們也能通過我們的見證和生活,成為周圍人的祝福,並將神的榮耀顯明出來。如同那媽媽的家人會因為她的健康選擇而受益,我們的選擇也會影響我們周圍的人。
「他要了一塊寫字的板,就寫上,說:『他的名字是約翰。』他們便都希奇。」--路加福音1:63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我們是否在生活中,可能遇到某一個場景、一個對話或一件事情,突然讓我們覺得很深刻,似乎好像有什麼訊息對我們發出?特別是當我們靈修的時候,內心意識出現一個意念亦或是有一節經文特別好像對自己說話,我們是如何看待或回應?是花些時間好好思想檢視,亦或是讓他遺忘在繁忙的生活之中?
在路加福音1:26-38中,這一位拿撒勒的童女馬利亞平凡生活中,遇上天使向她報信的事件後,從馬利亞接下來的反應提醒我們,反覆思想的重要性,從中致使馬利亞對主話語產生信心,無論多麼不可能的事,在神那裡都是可能的,神的話語能夠創造生命,且在我們心中種下希望,以致她順服的回應:「我是主的使女,願這話成就在我身上」。當一個專業人士在面對挑戰和決策時,常常需要反覆思考並尋求智慧,然而,當我們在面對向生命所發出的呼聲,我們豈不應該正視,透過反覆思想並且謙卑和順服,讓神的話語在我們生活中帶來改變和能力,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是否情願讓這話成就在我們身上。馬利亞從反覆思想進而以謙卑和順服的心回應,成為了神奇妙計劃的一部分。我們是否也準備好像她一樣,讓自己成為神話語的容器呢?
「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覆思想這樣問安是甚麼意思。」--路加福音1:29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當然年紀越大,就會嚮往和年輕時的好友或同學相聚話過往,當在聊一些陳年往事之時,有時就會發現有些事情當時是轟轟烈烈,卻遺忘在歲月流逝之中,特別是那些已經感到無奈或放棄的事。而這在我們的禱告生活中,往往也會發生。
然而,在路加福音1:5-25卻讓我們看到,縱然人會遺忘甚至放棄自己的禱告與盼望,但神不會忘記。天使對他說:「你的禱告已蒙垂聽」。就意味著神一直記得他的禱告,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回答了他。我們有時也會覺得自己的禱告沒有用,或者被神忽略了。但實際上,神是全知全能,祂知道我們的需要和心願,也知道什麼時候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此外,神是聽禱告的神,祂能在不可能的事上成就祂的旨意。當天使向他宣告這個好消息時,他卻表示懷疑和不信,因為他和妻子都已經老了。他忘了神曾經在亞伯拉罕和撒拉身上行過同樣的奇事。我們在禱告的時候,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們是否真的相信神能夠做超乎所求所想的事?當所求的事成就時,我們是否相信這是神的作為?還是覺得這只是巧合或是自己的努力?我們是否會因為自己的局限和無知而限制了神的作為?
讓我們用信心、忍耐和順服的心來禱告,期待神在我們身上所要作的大事。
「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路加福音1:13a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相信經過疫情浩劫之後,全世界的人都深刻體驗到什麼是隔離與隔閡帶來人與人之間距離增加了。與此同時,線上科技表面上似乎拉近距離,但實際上隔著「螢幕」,這有溫度的距離似乎拉得更遠。那我們與神之間,是否也存在有這樣的隔閡,好像孤獨、無助、恐懼,甚至懷疑神的愛所造成的距離嗎?
誠如保羅在羅馬書8:35-38所說,任何事,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因他自己就經歷過各種艱難和苦難,甚至面臨死亡的威脅,但他仍然經歷到神的愛不受任何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影響,更不會因為我們的罪過、軟弱、失敗而消失或減退,反而在這些事上,透過聖靈更向我們彰顯,他住在我們心裡,接納與饒恕、安慰與引導、更賜下信心與盼望。
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境況,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或挑戰,請記住:你不孤單,你不被遺棄,你不被隔絕。因為神永遠愛你,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你的愛。他要你與他同在,與他同行,與他同工。他要你信靠他、仰望他、親近他。他要你享受他的同在、平安、喜樂。他更要你將這一份不被隔絕的愛,傳遞給正在面對生命孤獨與隔閡的心靈。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8:35-38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我們是否發現,在這個時代,開車上路幾乎都是非常倚靠導航系統,不管是車上配備的,亦或是手機上的。當我們定位好要去的目的地之時,他就會為我們規劃如何抵達的路線,這樣讓我們開車來,相當安心。但我們有沒有曾經遇上正在半路上,突然導航系統失靈、或是手機沒電?突然之間,就好像陷入迷茫之中,不知要往何方?尤其是到了荒郊野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那更是讓人不安。其實,人生也是如同一條道路,走向何方、要如何的去走,是充滿了許多的未知,而人對這樣的未知總是感到恐懼,除非我們有很可靠的引導。而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尋求神的引導與旨意,更是我們生活優先的操練。
詩人在詩篇25:8-14的禱告中,就給予我們幾方面指引的原則:
第一,神的旨意是良善正直,他的引導是讓我走在正道上,若我們所求是出於邪惡或扭曲,那必得不到神的正面的引導。
第二,神的旨意是建立在公平與正義上,我們需要謙卑檢視自己,從承認罪和軟弱中,向神求恩典和智慧摒除私慾。
第三,神的旨意是帶著慈愛和誠信,因此我們在行事生活上要守約並遵行法度,然而在過程中同時也展現出那份體諒的慈愛。
最後,神的旨意是不會隔絕或拒絕那些敬畏他的人,而是會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係,若我們要更多明白神對我們的旨意,就要更多親近他,而不是有事相求才來尋找。
我們平時是如何向神尋求他的指引與引導呢?也許我們自己有很多計畫或清單,但在這之先,讓我們以神為我們的救主,在仰望、倚靠、等候、求教、求赦並立志遵行中,領受能活出神榮耀和美善的導航。
「耶和華啊,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將你的路教訓我!」--25:4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在當今科技飛速進步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節奏也迅速加快。過去,若想學習知識或查找資料,必須先澄清主題和條目,然後親自前往圖書館,翻閱查書卡片,穿越書架迷宮,逐一挑選所需書籍或期刊。接著,需花費大量時間閱讀、篩選,甚至可能需重複前述步驟,不斷搜尋其他資料,最終,經過一番辛勤努力,才能得到所需的結論。然而,現今只需在瀏覽器中輸入一個關鍵字,所需資訊便瞬間呈現眼前,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甚至現今的人工智慧對話機器人,更能直接生成摘要,以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成果,現在僅需敲擊幾下鍵盤即可完成!然而,在這種快速的生活步調下,我們是否察覺到自己變得越來越缺乏耐心?性情不僅容易變得急躁,有時甚至變得暴躁。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要求速度越快越好,包括在屬靈生活中也是如此,總希望祈禱和期望能馬上得到上帝的回應。
然而,當我們回顧聖經,不論是舊約還是新約,我們會發現「等候」或「期待」一詞頻繁出現。例如,路加福音2:25-32中記載了西面在聖殿中見到主耶穌的情景。
聖經形容西面不僅為人公義虔誠,更是一直期待彌賽亞的來臨。按照我們一般的思維,這樣一位對神充滿公義和虔誠的人,神應該會立即回應他的禱告和期待。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等候幾乎貫穿了一生,直到臨終才見到他所期待和祈求的事物,而這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滿足。不僅是西面在等候,聖殿中還有另一位女先知,她晝夜以禁食禱告事奉神,也是等到了84歲。不僅她在等,整個以色列民族也在期待等候救贖者的出現。若從舊約最後先知瑪垃基的預言來算,他們足足等待了四百多年。然而,這彌賽亞的盼望實際上在這之前就已經存在。或許我們會想,為何要等待神這麼久?是神沒有聽到?還是神忘記了?然而事實上,也許不是我們在等待神,而是神在等待我們,等到我們準備好,能夠接受神對我們禱告的回應。
經過四百多年的塑造和等待,以色列終於為迎接彌賽亞的來臨做好了準備。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關注的是禱告結果,但我們的主更關注的是我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如何被塑造。讓我們在這個日益不耐煩的時代中,一同練習等候的功課,直到我們能夠像西面一樣獲得滿足的心靈。
「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路加福音2:29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龍鬚菜,這個頗有動態與形象化的菜名,其實就是我們常吃的合掌瓜的
嫩尖葉,過去在台灣、緬甸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蔬菜,這在我們家也是大受歡迎,但由於到了美國,發現合掌瓜無論是在華人或是西人超市,都非常普遍,但在這裡居然買不到龍鬚菜。於是這幾年開始就在自家小小後院的開心農場種了幾株,從初春播種,經過細心照料、澆水、定期施肥,這夏秋終於吃到好幾札的龍鬚菜。不但有菜吃,到了秋末,也開始收成合掌瓜,個個瓜都非常的大且鮮嫩,多到一個程度,不但自家吃,還到處送人。這種栽種與收割的喜悅真的事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筒中滋味。
其實在傳福音上其實也是如此,在約翰福音4:27-42耶穌也同樣類比,讓門徒體驗到這樣的喜悅。當主耶穌和撒馬利亞婦人作個人談道之後,福音的種子不但撒在這婦人的心中,而且發芽收割,並且更進一步,這一位婦人就回到他的村裡﹒換她開始做撒種傳福音。而在此同時,進城買食物的門徒也回來,耶穌就預示他們,過不久他們就要經歷不是他們所撒的種,卻能收割的喜樂。的確如此,因著這位婦人所撒的種,引來了一群人來見耶穌,之後,因耶穌的話,他們就都真認識這位救世主。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有這樣經歷,一些新朋友來教會,當和他們傳講福音之時,他們就很快就接受並決志信主,然而一問之下﹒他們之前其實已經有多次接觸過教會或聽過福音,當時其他人所撒下的種子﹒在經過神所預備的環境與時間之後,已經發芽成長,而自己不過正好把他們收割起來。在廣告學中有這樣的理論﹒也就是一個訊息必須被聽到最起碼七次,才開始產生回應。換言之,可能今天我們向人傳講福音,做福音工作,並沒得到回應,好像沒有成果,但卻不要灰心,更不要因為這樣放棄繼續傳福音,若是不傳福音,人的心田就沒有種子,或是不斷有聽到福音的機會,那更談不上收割了。因此﹒當我們傳福音有收割,我們除了高興之外,更要為前人諸般辛勞的撒種感恩。如果我們還無法收割,也要期待在將來時候到時,有人可以收割而繼續禱告。無論是撒種或是收割,我們都是屬天福音團隊。
「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約翰福音4:37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古今中外,最讓人有感的主題,相信莫過於有關「愛」的主題,無論是是詩詞、文學、影視...都脫離不了,更是無限嚮往與歌頌,但在這個越來越世俗話的世代,這個愛似乎已經淪為一種情感感受,而那個情感的基礎,又是來自自我慾望的需求。因此,當說我愛的時候,他背後的意思就是我要,但當他所要與實際有了差距,他的感受就改變了,所以現代人流行說,以前會結婚,那是因為我們有愛情,但現在愛情感受不到,倒不如趕緊分開,免得變成傷害。然而,既然愛是一個值得人人去追求,又怎麼會這麼不堪一擊?
這就聯想到希伯來書10:5-10從一個獻祭祭物的視角來看從神而來的愛的特質。獻祭是從舊約就有的一個有關人與神建立關係的方式,之所以要獻祭,是因為人與神之間有著「罪」的隔閡,需要透過獻祭才能處理這個隔閡,既然是獻祭,無論是哪一種祭,都必須要有祭物,那怕是素祭,雖然不是動物,但還是要有被獻出來的東西。而這些祭物的特點,就是他們通通都不是出於主動自願的,沒有哪一隻牛或羊,從圈中跳出來到祭壇獻祭,因此,這樣的獻祭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祭,對人來說,是被提醒自己是一個罪人,但神來說,這只是暫時免去對罪的憤怒。然而,新約的祭物確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首先,他是道成了肉身的主耶穌基督,光是成了肉身,就是犧牲,因為神自願把無限的自己受限在這肉體當中,生長在這污穢的世界裡面,這除了與人的認同之外,更是代表完全人的榜樣,其次,是主耶穌自己願意遵守神的旨意,而甘願自己成為祭物,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因著這樣甘願與犧牲,這就成了最完美的祭物,不是暫時的遮罪,而是完全的赦罪。那更是神表達真正愛的本質。因此,什麼才是真正的愛?不是一種滿足自己的喜歡而要別人犧牲來迎合自己,而是主動願意付出、走向犧牲來得著與挽回。
「那時我說:神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希伯來書10:7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常常聽到有人說平時要多運動,尤其人到了一個年紀,更需要鍛鍊,不然身體機能、肌肉等等都會開始衰退。雖然是知道,但發現平時運動的動力實在太低,常以有時間就會運動,但往往就是沒有時間,直到定期驗血檢查報告許多的指數的超標之後,不得以才下定決心到健身房買個會員證,看在每個月要繳的會費,就迫使自己特意安排時間定期去運動。然而經過一段時日之後,發現自己運動和在裡頭運動是有差別的,如果是獨自在外面運動,除非是很自律,不然很容易有惰性,更是會體貼自己,稍微做一下就了事,但同樣的的身體,在一個大家都在運動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就激發自己要動起來的動力,這並不是說身體不會疲累,肌肉不會酸痛,而是在那個氛圍當中,自然會激發一股勇於挑戰、撐著走過去的毅力。在一個自然的環境都是如此,何況是在屬靈追求中不也是如此。
如同希伯來書10:19-25說到我們現今的光景,是因著耶穌基督救贖的寶血,使得我們得著這份恩典,與神之間不再有隔閡與攔阻,可以坦然無懼透過耶穌基督進到至聖所之中,也就是進入到與神的同在,在當中,我們除了有真誠的心以及完備的信心之外,還持守著神應許給我們的盼望。然而,這裡卻提醒是要能夠堅持,毫不動搖的持守,言下之意,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理智上雖然知道,但現實上,因為種種環境的衝擊與挑戰而退後,甚至自己的軟弱,很容易就會灰心與喪志,所以,要如何克服?就是要彼此相顧,也就是要處在能夠彼此相互關心的環境當中,以致於能激發愛心,在神看為好的事上,彼此勉勵去行,那怕再困難、挑戰再大,甚至是自己開始出現停滯,但因著大家聚集在主愛的信仰中所營造的氛圍,我們就能撐得過去。尤其主再來的日子越靠近的今日,要把我們推倒的力量是日益加增,我們越是要這樣互相勸勉。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10:24-25
上主恩祐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記得小時候,家門口、街道沒有什麼攝影機或監視器之類的東西,但很少聽到什麼入室盜竊或是街上搶劫。原因就是那鄰居之間相互認識,相互守望,雖然有時會嫌囉唆或愛管閒事一些,但至少大家對鄰居街坊存有一份責任心。時至今日雖然這科技、物質發展突飛猛進,但人與人之間越發冷漠,互不關心,甚至看到街上有人遭難,卻也視若無睹。這聯想到創世記4:3-9中該隱講的那句話:「我豈是看守他的人?」
這句話除了該隱有意掩蓋他殺了弟弟之外,更說出了他的冷血和自私,他不在乎弟弟怎樣,也不認錯。他不想負責任,也不想和神和好。我們有沒有像該隱那樣,對自己做錯的事裝傻,對別人遇到的難事不理不睬?我們有沒有以為自己可以躲過神的眼睛,不用向神交代?我們有沒有忘了我們是一家人,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的生活?我們有沒有忽略了神對我們的愛和恩典,不願意聽祂的話?
讓我們檢討一下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求神原諒我們的錯誤,給我們愛心和智慧,讓我們能夠關心和幫助我們周圍的人,成為神國度的同工。讓我們記住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好牧人,祂為了救我們,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學習祂的榜樣,用愛來看顧彼此。
「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創世記4:9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每一個政權亦或是在上掌權負責人在更替的時候,總會面對一個動盪期,這上至可以是一個國家,下至可以是一個公司或單位,然而,很多時候就在這交替當中,產生了許多的悲劇,當然這其中的因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個普遍共通的要素,就是如何得著人民或下屬的心。聖經歷代志下10章就記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
為何以色列國會分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羅波安王沒有得著人心。他不聽老年人的勸告,要求百姓更加勞苦,結果導致十個支派背叛他,只剩下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跟隨他。這事件所凸顯的,是人心不是用權威、威嚇就可以得到的,而是要以恩惠來贏得的。
這些老年人或稱資深下屬的勸告,是基於他們的經驗和智慧,他們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他們來自基層,知道如何安撫百姓的情緒,如何維持國家的和睦。他們建議羅波安王用溫和的話語回答百姓,讓他們感受到王的恩典和關懷,這樣他們就會心甘情願地服事他。
然而,少年人是有衝勁、有動力,這原是好的,但缺少歷練與人生智慧的平衡。他們建議羅波安王用嚴厲的話語回答百姓,讓他們知道王的權威和威力,這樣他們就會畏懼地服事他。但這種做法卻適得其反,激起了百姓的反抗和不滿。因此,世代交替時,不是靠強勢和強硬,很多時候,這樣的方式只是表面的壓下,但並非打從心裡讓人信服,往後只要抓到機會,必會反叛。若要得著人心,而是靠恩惠和溫和。這樣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忠誠,才能促進團結和合作。
「以色列眾民見王不依從他們,就對王說:我們與大衛有甚麼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衛家啊,自己顧自己吧!」--歷代志下10:16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當我們與朋友碰頭的時候,在台灣常常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問吃飽了沒有。但曾幾何時,這第一句的問候,卻成了「最近忙不忙?」,而我們的回答似乎都是要說很忙,說不忙,好像我們這個人太過懶散,閒度光陰。然而,說實在的,在這快速轉變的時代當中,工作、忙碌也許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但這一切所為、所求的是什麼?只是每個月帳上的收入?亦或是對自我實現的追求?彼得後書3:10-13卻從這個世界終末的結局來幫助我們反思我們今日的工作。
也許乍看之下,主的日子要像賊一樣來到,將來天地萬物將不復存在,那麼,我們今天的工作有什麼意義呢?我們是否應該放棄一切,只等待主的再來呢?
其實不然,正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暫時的,我們才更應該珍惜每一天,盡心盡力地做好我們的工作。因為我們的工作不單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更是要透過工作來服侍神和祝福人,而這部分正是可以通過烈火融化的考驗,存到永恆被主所記念的價值。因此,工作是神賜給我們尊崇和見證神恩典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我們通過工作,幫助別人,造福社會,改善世界的愛人如己表現。
所以,當我們從終末看今日的工作時,我們不應只為眼前的短暫,而感到沮喪或無所事事,而應該感到興奮和負責。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徒然的,在主裡都有意義。願神幫助我們,在這末世的時代,忠心地完成祂交付給我們的工作,直到祂再來的那一天!
「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得後書3:12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相信你我都有這樣經驗,當遇上什麼緊急的情況,亦或是資源短缺的時候,一時也不知怎麼處理,於是迫切禱告,求主開路與供應。但相反的,當我們在順境亦或是擁有可倚靠的資源之時,常常就會忽略了神才是我們真正的倚靠,甚至也就疏忽為我們的前路,不斷在主前尋求神的引導。然而,在以斯拉記 8:21-23記載中,以斯拉卻給予我們一個很不同的榜樣。
當以斯拉要率領亞倫的子孫與利未人為首的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之前,已經先從亞達薛西王那邊得著皇帝的諭令,所需要的各樣資源,無論獻祭用的祭牲、物品,用在聖殿中的東西、所需要的經費也都沒有上限的供應,只要以斯拉開口,國庫隨即都能供應,甚至連管治權也都下放給以斯拉,整個看起來,這趟路程是完全開綠燈,沒有攔阻,或許這也是我們常常夢寐以求的境地。然而,當以斯拉一行要出發的前夕,他卻謙卑的宣告禁食,並向神禱告,求主為他們指示一條暢通的道路,保守他們能夠平安抵達,完成使命,就算他大可隨時調動、派遣軍隊來護送,但以斯拉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他所相信的,是一位不會讓信靠他的人失望的神,就算世上的倚靠再好,也沒有這位大能與慈愛的神好。也是因為以斯拉這樣的信念與實踐,更讓這外邦的王,從他身上見到神的榮耀。同樣處在未信主人群當中的我們,是否也能有如以斯拉一樣對主那堅決倚靠的信心?不管日子如何,都謙卑仰望的交托在神的手中,願意全心倚靠主,讓主的名從我們身上得著榮耀?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以斯拉記 8:21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全世界正為著AI生成智能的Chat GPT所能展現的功能感到驚嘆之際,在美國就出現這一則新聞,話說一位執業超過30年的律師在一個起訴的聽證會上所提出的材料中,被法院舉出至少六個有關的虛假案例,這包括虛假的引用以及虛假的判決內容。而再次深究,這位代理律師終於承認,由於沒有時間,因此走了捷徑,就使用Chat GPT修改法律文件,並提供資料,甚至這位律師還說他還問這個人工智能這些案例是否真實,還真得到證實的答案,但他卻沒有親自去核實,現在因為涉嫌「使用虛假和欺詐性證據」,而要面臨法律的制裁,過去30年累積的信譽毀於一旦。而這個事情除了告誡做事情還是要務實之外,另一個凸顯的問題,就是不實的見證。這也讓我們想到在聖經約翰福音3:9-15的一段經文。
主耶穌的這段話,是順著回答尼哥底母如何藉著水和聖靈的重生,而得以見到並進到神的國的話題而來,因為對於尼哥底母說這樣的事從未聽過,無法想像,但主耶穌為何如此的肯定,其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耶穌就是見證人,因為他曾經在場,因為他是從神國那邊來,所以他見到怎樣的情況才能在那裡,他更知道要如何才能夠去到那邊,而主耶穌也正為這條通往之路而來。古往今來有多少的哲學、宗教、學說,透過臆測、推論來創立各樣五花八門的得救之法,那怕是有條有理、頭頭是道,但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這些提出來的人沒有一個是曾經在那一頭待過又來這世上,他們都沒有親自在場,更不用說有實地的見證。然而,主耶穌卻不同,所以他說若真要重生,就是要仰望並相信耶穌的救贖行動,才能得到永恆生命的開始,耶穌以真實見證人的身分宣告,並且以升天證實他的宣告,就對這道路給予最可靠的權威與有效性。今天我們身處在「許多說法」的世代中,我們要選擇的,是煞似有道理的推論,還是有真實可靠的見證?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知道的;我們所見證的是我們見過的。」--約翰福音3:11a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小的時候就開始學鋼琴,媽媽本身也是鋼琴老師,所以就有機會遇上學生買琴,當時記得有一個琴商來推薦一款據說來自歐洲品牌的新琴,於是有一個學生就買了那個琴。而這琴剛開始還不錯,音色、觸鍵也很好,但是怎知過了一年之後,就開始有木板的裂痕,甚至有琴鍵彈下去之後不能夠完全覆位,導致影響到下次再彈到那個音的觸鍵。就算是裡頭加裝了除濕裝置,或是多番請人來修理也沒有辦法,最終導致會有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源頭的問題,因為歐洲大陸的氣候、溫差、濕度,和當時我們生活在台灣亞熱帶的海島型氣候差別很大,所以這些木頭在歐洲沒有這個問題,但在異地就產生了變異。的確,來自不同的源頭,是會導致有不同的結局,而生命更是如此,就如同約翰福音3:1-8耶穌和夜訪的尼哥底母深夜對談。
對當時大環境,尼哥底母的圈子裡的人對耶穌是非常敵視,但從他深夜暗自來訪的行動,可以知道外在的壓力壓不住他對有關神的認識那種渴望與追求,主耶穌一眼也見到他的心裡的飢渴,因此一語道破能夠明白並經歷到神國度的途徑,那就是「重生」。這個途徑卻讓尼哥底母糊塗了,人都這麼老,怎能又回到母腹再生?從這個困惑主耶穌就引出了生命兩種不同的源頭,將走向兩種不同結局的議題。一個是來自於自然生理定律,那就是從母腹肉身而出的生命,這個生命是源自於屬地血氣,活在罪惡過犯之中,縱然有向善之心,但因自身的有限,也是無濟於事,而這生理肉身最終則是以死亡告終。然而,另一個則是來自於水與聖靈而生,那是願意承認自身的罪與不足而悔改,並透過聖靈的工作與引導,願意接受耶穌的救贖而生的屬靈生命,由於出自於永恆聖靈的源頭,因此這個生命最終是永生。而這樣的生命不但能夠開始明白神國的事,同時,縱然不知何來的力量,但聖靈所帶來的生命改變,更是經歷到神國的事實。主耶穌要給尼哥底母的,不僅限於認識,更是能夠自身經歷神國的途徑,那就是重生。反觀我們自身,是否已經歷重生?
「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約翰福音3:7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有一個靠近街邊的家,為了有些人要到附近商店或辦公室辦事卻臨時找不到停車地方,於是就給了一些方便,把家前面的私有空地,讓那些有需要的人暫停一下。但是不知曾幾時開始,那個地方就有了霸位子,遲遲不走,甚至垃圾也多了起來,弄到最後,不得已,只好找拖吊來拖車與清潔。相信對於這主人家,並非不是沒有愛心,而是對於這份愛心以失望收場而無奈。華人有句俗話這樣說:「給了方便卻成隨便」。這就聯想到聖經約翰福音2:13-17到主耶穌曾在聖殿中所做的一件激烈行動。
為什麼會有這些兌換錢幣或是牛羊或鴿子買賣,其實是因當時有許多從外地回來的外僑要到聖殿來敬拜與獻祭,但聖殿卻不能使用外幣做丁稅或奉獻,所以就需要兌換成聖殿專用的錢幣,同時,也不可能路途遙遙牽著這些要獻祭的牛羊前來,所以為了便利這些回鄉旅客,於是就有這牲畜買賣。而原本這些交易之處應該是在聖殿的外院,但是由於買賣導致競爭激烈,加上聖殿祭司與這些商販勾結從中取利,於是就逐漸將這兌換之地挪移到了聖殿裡面,這可以想像一下,聖殿原本是讓人可以清心向神禱告與敬拜神,如今,要獻祭的人為了討價還價大四宣嚷,而賣方則是利益薰心,大家完全失去了在神面前應該有的敬虔,難怪這景象在主耶穌的眼裡,就成了「賊窩!」令他焦急如焚,這十足就是「方便卻成隨便」!其實,在信仰生活當中,我們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神是不會在意我們怎樣的方式禱告或讀經,但會不會因此而常有隨便應付了事的情況?或是濫用神給予恩典的自由,而對我們這個聖靈的殿的身體與心思放進許多不合神心意的毒素在裡面?但願我們同有耶穌那警醒敏銳的眼光,常常潔淨我們這聖殿。
「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約翰福音2:15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相信我們都有到人家家裡作客,或是拜訪人的經驗,按常理,我們都不會帶著兩串焦,也就是空手去,所以都會買個什麼伴手禮之類的東西。但如果是一個房子的屋主,回到他所出租房子的時候,一般上不會帶什麼伴手禮,因為他是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也許是檢查房屋或是做修繕等等,同時,這租客也會客客氣氣迎接。然而,在約翰福音1:10-14這裡卻描寫寫了一個非常反常的畫面,
就是主人回到自己的地方,不但不被認識,甚至被拒絕,同時,這主人非但不是空手而來,反帶來恩典與真理的禮物。就如同剛剛所說,這禮物並非是理所當然要帶來的,其實這就是真正愛的呈現,那怕遭受拒絕,但他仍要給予機會,甚至以犧牲自己的尊榮與生命為代價,只要願意接待這位主人,接受並相信他,就從一個租客隨即成為房主繼承人,兒女的身份,這豈不是超人意外的真相與莫大的恩典嗎?而我們每一位屬於接待並相信主的基督徒,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是屬於神兒女的真相?這份卓越的榮耀?還是我們常常仍向這世界的勢力低頭,仍舊讓血氣主導我們的生活、讓情慾不斷擾我們的心思意念、甚至體貼人意過於神的旨意?但願我們都能深知,我們都是從神而生的兒女,在這世上要靠著恩典活出神兒女尊榮的樣式。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1:12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前陣子送車子去做定期檢查、換機油的時候,修理師傅就提醒說車子有漏油的現象,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當作完檢查發現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連接的管子已經老化沒連接好,有滲漏,或許沒有即時的大問題,但是由於這所需要的油料,由於在輸送過程中遺漏了一些,並不能完全供應所需,而且這樣滲漏到一個地步,機油缺少了,對整個機件也會造成損害。換句話說,雖然看似小小的接點沒密合,但為往後埋下許多損失與危險。而這個連結也提醒了我們,在約翰福音15:8-10主耶穌所提的一段話。
在這裡主耶穌透過枝子與葡萄樹之間的關係,來談到我們和主耶穌之間的關係,接從上文第4節一直到11節,出現最多的詞彙就是「常在」,共有12次之多,這詞彙常給人有個誤解,是個次數關係,我們是要常常與主連結,但偶爾可以一兩次缺個席,但這個詞彙實際的意思並非是指次數頻率,而是連結的緊密度。而我們與主耶穌的的生命也是如此,唯有當我們緊密的與主連結,我們才能夠得到完全的供應,我們所擺上的服事也才能完全被神所悅納。在此主耶穌進一步說要透過遵守主的命令來表達愛主的行動,然而很可惜的,倒不是我們會脫離主幹,我們仍舊是相信主,會禱告、會讀經、會參加聚會與服事,但就是接連的不緊密,常常會遺漏,更可悲的是選擇性的遺漏,如果符合自己喜好的當然全盤接收,但是如果要我們捨己、要我們誠實面對的,就選擇性的遵守神的命令,試想,這樣不完全的供應,最後所結出的果子又會是如何?但願我們在活出神話語上,都能夠是完全與主緊密連結,以致經歷到主給予我們並蒙全然悅納、喜樂滿足的生命果實。
「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裏。」--約翰福音15:10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最近大學申請開始放榜,我們家老三也陸續收到學校的通知,有錄取的、有備取的,當然也有拒絕的,當然心中很想要讀的其實只有幾間,但光是申請的學校就將近要20間,我就問他:「為什麼要申請這麼多間,有些學校還不適你很想要的,光是這些學校的申請文件,就夠你折騰了。」,而他給予的回答:「因我就怕沒有學校錄取!」其實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怕想上大學的期待落空了!感謝主,在這些錄取的學校中,有他心裡想要讀的,上一週帶他去看了學校之後,也更確定他的選擇。的確,在人生的路程當中,我們都會經歷過失望、期待的失落,有些人甚至面對絕望,這的確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但如果是對自己人生都絕望了,那真的不知會做出什麼令人惋惜的行動。而說到了期待的失落,就思想到聖經在約翰福音20:11-18的一段有關期待失落的記載。
馬利亞為何哭泣?相信過去這三天她已經哭了好幾回,但這早晨的哭泣是更加的絕望了。對於希望恢復以色列國度的他們來說,他們原先寄予耶穌有非常高的厚望與期待,當耶穌受到歡呼、擁戴進入耶路撒冷城之時想必是達到最高峰,但萬萬沒想到短短幾天之後,耶穌的被捕成了幻滅的開始,在耶穌受難死亡之際更是希望的落空,對於這麼愛戴耶穌的馬利亞來說,最後僅存的,就是剩下對耶穌這屍體做最後的憑弔與思念,然而,連這僅剩一點點的思念,如今也被人給奪走了,以致成了徹底的絕望。縱然他們曾經有多少次親耳聽到耶穌說他會受難並三日後復活,但這卻不是他們所真正所期待。因此,對於一個不正確的期待,是需要經歷一個徹底的破滅,才能轉向去迎接正確新的期待。而我們是否同樣,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於自己、對他人甚至對神擁抱許多不正確的期待,然而讓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帶領我們雖經歷徹底的幻滅,但卻以神主權為中心的復活新希望來取代,經歷哭泣轉化為喜樂。
「天使對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裏。』」--約翰福音20:13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記得當我們在緬甸服事的時候,「免電」也就是停電可說家常便飯,所以常常在馬路邊可以看到若不是用電池點亮的小電燈,就是小蠟燭,或者是那種可以手提的燃油燈。由於那種油燈很有復古感,所以當要離開緬甸之時,自己也買了一個做記念。不曉得我們是否有使用過燃油燈的經驗,如果沒有,也許在實驗室使用過酒精燈,不然蠟燭總有用過。不管是油燈、酒精燈還是蠟燭,要他們發光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必須有燃料,燃油、酒精或是蠟條,另外就是燈芯。而說到這個點燈,在舊約的會幕及聖殿中,有一個必備的器具,就是金燈臺,在利未記24:1-4就記載對於燃燈是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規矩,也是神所看重的。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將純淨的橄欖油供應給神的聖燈,這樣聖殿的燈火可以持續燃燒,這也是象徵我們如同這個燈一樣,要在神的面前向這個世界持續點燃來照亮的服事,然而要達到最好的效能,首先就是對於燃料的油要有所要求,就是需要純淨的,不能摻有雜質,這猶如神的話語與聖靈的能力,每天要從神那裡得著能夠發光的供應。其次,就是燈芯,其實燈芯單單本身也是可以燃燒,但如果沒有油,很快就燒成灰了,而燈芯指著就是我們自身,如果單靠自己是可以做一點什麼,但很快就燒沒了,所以不能夠倚靠自己來服事,反而要成為管道,與神同工,雖然是在燈芯上點火,但卻是透過我們成為神能力與話語的出口。第三,就是要時常整理,也就是修剪燈芯,因為再好的燈芯與燃料,都會因燃燒而碳化、灰化,這會影響到吸油效率,也會使亮度變暗,甚至熄滅,如同服事再怎麼有果效,都是需要常常在神面前自省,經歷生命與服事的修剪,不然也會成為發光的攔阻。甚至連燈芯本身也需要按需要被剪裁,因為不同的形狀也會產生不同的亮度與燈型,而我們是否願意讓神按著要如何的使用來剪裁我們呢?在今日黝黑的世代,讓我們被點燃成為真光的出口。
「1耶和華曉諭摩西說:2『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為點燈搗成的清橄欖油拿來給你,使燈常常點著。3在會幕中法櫃的幔子外,亞倫從晚上到早晨必在耶和華面前經理這燈。這要作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4他要在耶和華面前常收拾精金燈臺上的燈。』」--利未記24:1-4
主恩滿溢
同工末肢
劉牧師 敬上